櫟
櫟〔
拼音 yuè
注音ㄌ一ˋ ㄩㄝˋ
部首木部
部外笔画15画
总笔画19画
异体字 笔顺一丨ノ丶ノ丨フ一一フフ丶フフ丶一丨ノ丶一丨ノ丶ノ丨フ一一フフ丶フフ丶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lì(ㄌ一ˋ)

1、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傢俱,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通稱“柞樹”。

其他字义

yuè(ㄩㄝˋ)

1、〔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UNICODE

櫟字UNICODE编码U+6ADF,10进制: 27359,UTF-32: 00006ADF,UTF-8: E6 AB 9F。

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chestnut-leaved oak; oak

康熙字典

櫟【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康熙字典 櫟

911查询·新华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櫟

櫟【卷六】【木部

木也。从木樂聲。郎擊切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櫟

(櫟)櫟木也。秦風隰有苞櫟傳曰。櫟木也。陸機曰。苞櫟、秦人謂柞櫟爲櫟。河內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其子房生爲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機以爲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作櫟是也。按陸意謂秦詩當是柞櫟。今觀許櫟梂二篆連屬。正與陸所云木蓼子房生爲梂者合。然則許意謂木蓼也。艸部云。草𣁬、櫟實也。一曰様𣁬。木部栩下云。柔也。其草一曰様。此則謂草𣁬爲櫟實。正陸所謂秦人謂柞櫟爲櫟。又云。栩今柞櫟也。草下櫟實字非木部之櫟。許意栩柔、様草爲一物。是名柞櫟。亦名櫟。而非柞也。亦非子梂生之櫟也。柞與棫爲類。櫟似椒榝。鄭箋大雅云。柞櫟也。則以柞與柞櫟合爲一耳。從木。樂聲。郎擊切。古音在二部。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lit8 jok8 lep7 [海陆丰腔] lit8 sok7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宝安腔] lit8 | jok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sok7

◎ 粤语:lik1

◎ 潮州话:lêh8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lawɢ
reːwɢ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以灼藥開入聲三等開口入十八藥jĭakjɨɐkjiɐkjɨakyue4jakjak櫟陽縣名在京北又音歷
郎擊錫開入聲四等開口入二十三錫liekliekleklɛklekleklɛjkli4leklek木名柞屬又音藥櫟陽縣名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聲調註解

ꡙꡞ

lili入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齊微齊齊微入聲作去聲齊齒呼li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歷各六藥入聲
郎狄七陌入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七英影應益陰入樗櫟惡木也
偏旁部首查字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
四角号码查字
学习应用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