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
漸〔
拼音jiàn jiān
注音ㄐ一ㄢˋ ㄐ一ㄢ
简体部首氵部
部外笔画11画
总笔画14画
繁体部首水部
异体字笔顺丶丶一一丨フ一一一丨ノノ一丨丶丶一一丨フ一一一丨ノ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jiān(ㄐ一ㄢ)

1、均见“”。

UNICODE

漸字UNICODE编码U+6F38,10进制: 28472,UTF-32: 00006F38,UTF-8: E6 BC B8。

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gradually

康熙字典

漸【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康熙字典 漸

zidian.911cha.com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𠀤𥕌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側銜切,音𪗂。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𠀤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集韻》子艷切,音𡄑。漸洳,溼貌也。

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漸

漸【卷十一】【水部

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从水斬聲。慈冉切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漸

(漸)漸水。出丹陽黟蠻中。東入海。丹陽郡黟、二志同。今安徽徽州府黟縣是其地。云漸水出黟南之蠻夷中、則今錢塘江之北源南源皆見矣。前志黟下曰。漸江水出南蠻夷中。東入海。水經曰。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按班、許、水經皆曰漸江水。酈氏注則曰浙江。葢水經以後無稱漸江者。其前則山海經、吳越春秋、史記皆曰浙江。山海經有出於漢人者。漢人之書地理志說文爲謹嚴。據許立文。曰江至會稽山陰爲浙江、謂崏江也。曰漸江水出丹陽黟南蠻中、謂今錢唐江也。分別畫然。葢浙江者、崏江之委。漸江者、錢唐江源流之緫稱。二水古於山陰相合。故可統名之曰浙江。後世水道絕不相通。而錢唐江猶冒浙江之名。失其本號耳。水道提綱曰。浙水有南北二源。北曰徽港。卽新安江。出歙縣、黟縣、績溪、休寧諸山。南源有二。一曰衢港。卽信安江。出開化、江山二縣山。一曰婺港。卽東陽江。出東陽縣山。南北二港在嚴州府治建德縣合流。而北經桐廬縣、富陽縣。至蕭山縣西南。合浦陽江。經杭州府城東南。至龕赭二山之閒入海。班、許云黟南蠻中、今之北源南源皆包舉矣。从水。斬聲。慈冄切。八部。按走部有𧽯字、訓進也。今則皆用漸字而𧽯廢矣。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am5 [海陆丰腔] ciam6 [东莞腔] ciam3 [宝安腔] ciam3 [客语拼音字汇] qiam4 [台湾四县腔] ciam5 [客英字典] ciam5 [沙头角腔] ciam5

◎ 粤语:zim1 zim6

◎ 潮州话:ziam6(chĩam) ziam1(chiam) [澄海]ziang6 ziang1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ʔsam
zamʔ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子廉鹽A鹽A平聲三等開口鹽A下平二十四鹽tsi̯ɛmtsĭɛmtsiɛmtsjæmtsiᴇmtsiɛmtsiamjian1ciemziem入也漬也又慈染切
慈染鹽A琰A上聲三等開口鹽A上五十琰dzʱi̯ɛmdzĭɛmdziɛmdzjæmdziᴇmdziɛmdziamjian4ziemxdzieem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地理志有漸江今之浙江也慈染切十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聲調註解

ꡒꡠꡏ

dzemtsɛm平聲

ꡐꡦꡏ

tsÿamdzjɛm上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廉纖齊廉纖陰平齊齒呼tsiɛm
廉纖齊廉纖去聲齊齒呼tsiɛm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初銜二十一覃平聲
將廉二十二鹽平聲
慈鹽二十二鹽平聲
秦冉二十二琰上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二十兼檢劍劫陽去次也徐也稍也漬也
偏旁部首查字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
四角号码查字
学习应用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