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
癰〔
拼音yōng
注音ㄩㄥ
部首疒部
部外笔画18画
总笔画23画
异体字 𤻕 𤼟 𦡈笔顺丶一ノ丶一フフフ丨フ一フ丨一フ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yōng(ㄩㄥ)

1、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易生於頸、背部,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癰疽。吮癰舐痔(喻不擇手段地巴結,厚顏無恥地迎合權貴)。

UNICODE

癰字UNICODE编码U+7670,10进制: 30320,UTF-32: 00007670,UTF-8: E7 99 B0。

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carbuncle, sore, ulcer, abscess

康熙字典

癰【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8画

康熙字典 癰

911查询·新华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容切,音邕。《說文》腫也。《廣韻》癰癤。《釋名》癰,壅也。氣壅否結,裹而潰也。《正字通》惡瘡也。有疵癰,赤施,兔齧,走緩四淫。厲癰,脫癰諸名。皆氣血稽留,榮衞不通之所致也。《後漢·律曆志》驚蟄晷長八尺二寸,未當至而至,多病癰疽脛腫。

地名。與雍州之雍通。《後漢·獻帝紀》分涼州河西四郡爲癰州。《註》謂金城,酒泉,墩煌,張掖。

邕上聲。《戰國策》夫癘雖癰腫胞疾。《釋文》癰,委勇反。《集韻》亦作臃。

書作𦡈。《韻會》或作𤻕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癰

癰【卷七】【疒部

腫也。从疒雝聲。於容切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癰

(癰)腫也。肉部曰。腫、癰也。按腫之本義謂癰。引伸之爲凡墳起之名。如上文癅、腫也。痤、小腫也。則非謂癰也。釋名曰。癰、壅也。氣壅否結裏而潰也。从𤕫。雝聲。於容切。九部。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ung1 [陆丰腔] jung1 [宝安腔] jung1 [台湾四县腔] jung1 [东莞腔] jung1 [海陆丰腔] rung1

◎ 粤语:jung1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qoŋ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於容平聲三等開口上平三鍾ʔi̯woŋʔioŋʔioŋʔɨoŋʔioŋʔuawŋyong1qyungivng癰癤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聲調註解

ꡖꡦꡟꡃ

'ÿungʔyuŋ平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東鍾合東鍾陰平合口呼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於容一東平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六東董凍篤陰平癰疽瘡名
偏旁部首查字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
四角号码查字
学习应用类查询